歷時近5個月的「我是小主播」比賽,從校內賽到市賽,小主播們從跟著「小主播工作坊」的課程,進行主題選定→腳本撰寫→繪製分鏡圖→列出訪問對象進行邀訪→錄製影片→剪輯→配音→播報練習。
大多數的受訪者能認同行人帝王條款的立法精神,但對於行人的路權是否侵害到駕駛人的路權,還需專家來回答。因而,小主播們找到生活中最了解交通安全概念的2位專家──交安宣導志工與交通安全警察。透過與2位專家的深度訪談,一來能釐清行人的路權並非在駕駛人之上,行人濫用帝王條款也是有罰則的;二來能更清楚交通法規的立法精神,在於保護所有用路人,並希望大家能彼此尊重,才能保護自己的用路安全。
回顧採訪的過程,小朋友對觸摸的看法都蠻正向,小朋友也懂得保護自己了,但是這一切過程都建立在小朋友之間的互動,若是遇到大人或長輩不當觸摸,是否也能保護好自己!
設計以簡約風格為主,原圖書館內部空間切割多處,閱讀空間狹小,透過整修工程還給學生足夠且明亮的空間,減少雜物堆放,建構三面書牆,同時使用亮眼的橘色木工設計帶給學生及家長愉悅的閱讀心情。
本校擁有一座豐富自然生態的後山,每年4~5月有螢火蟲穿梭林間,等著大家到舊莊國小探訪,因此進行設計規劃時,首先舉辦全校性圖書館命名活動,經過全校師生的票選後,「亮亮森林」獲選為圖書館的名稱,並邀請曾經在本校擔任過教師的書法大師-杜忠誥老師寫下「亮亮森林」,作為圖書館的牌匾,希望亮亮森林圖書館除了象徵螢火蟲繁星點點的光影外,同時也象徵著知識的火花,照亮前行的路徑。
引頸期盼的圖書館改造工程,從「讀報小達人」廣播電台向全校介紹圖書館類型與設計重點開始,緊接著是設計圖書館徵畫活動,邀請建築師分享圖書館改造經驗,更進一步透過師生問卷調查,了解教師和學生對圖書館內部環境規劃的需求想法,就這樣誕生了屬於文湖國小師生的全新圖書館藍圖,最後再由全校師生投票將圖書館命名為「蝶薈閣」。
本校位於南港區,與三鐵共構的重要交通樞紐南港車站為鄰,因此當初在設計時,即以「夢想轉運站」做為設計理念,融入鄰近的交通及藝文特色情境,讓圖書館化身為孩子們的夢想轉運站,營造充滿動力的閱讀環境與氛圍,透過閱讀來累積自己不斷前行的能量,啟動逐夢的旅程。
萬福圖書館的設計是「以人為本」的規劃,並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,打破傳統圖書館框架,以創新思維引起閱讀共鳴。以萬福親師生一家人為出發點,設計一個令讀者喜愛的、獨特的並擁有家的舒適溫馨,充滿知識活力和能量的優質閱讀空間。
閱讀應該是有趣的,心情好的,因為每本書彷彿都是一個小小世界,在書中可以與主角共同體會喜怒哀樂,可以見識各式不同的風景,每次閱讀都能有助於啟發我們的想像力,擴展我們的知識,並減輕壓力和焦慮,「好心情圖書館」就是希望成為一個提供愉快、富有啟發性的閱讀環境的地方。
如何用改造一間圖書館的經費翻新上下兩層樓中樓格局的圖書館?永樂國小做到了。一進門,就看到結合在地特色──淡水河意象的戎克船,寓意遨遊書海;噴泉造型的空間布置,寓意文思泉湧;顏色飽滿,呈幾何色塊的書櫃,顯得館內明亮、有朝氣。
「遇見大人物」,題目看似容易,但很容易會成為職業、觀點介紹,模糊「大人物」立題用意。因此為「大人物」破題與定義成為關鍵。
今年臺北市「我是小主播」的主題是「遇見大人物」。當我們和孩子們在擬定主題時,我們一直在思考是要先從議題出發,然後再來決定適合的人物,還是直接鎖定特定的人物,再來定焦相關議題。我們先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中的議題來發想,再來根據孩子們參與過的經驗活動來啟發靈感。
從報導美玉阿姨的故事開始,孩子們也學習到美玉阿姨像一個加持過的御守,默默守護著長安大家庭,就像是我們的長安媽媽。這樣帶給的校園溫暖的人,才是學生心目中的大人物。這也讓身為老師的我,看到孩子們的觀點與看法,也達到我們新聞製播「揚善」的目的。
圖書館的設計發想是從兒童主體、閱讀學習與校本課程出發,為兒童埋下喜歡閱讀的種子,從喜歡閱讀環境開始,接續完成舒適的閱讀環境營造,幫助學生長成擁有閱讀習慣的大樹。
時光,流逝着;歲月,沉澱着,一轉身便是一個光陰的故事,我們相信時光能夠見證一切。「石光寶盒」就是以留存時光為設計的想法,將人們美好的回憶,永久保存。一個恬靜的下午,一道和煦的陽光,以及一本充實的好書,在一個人的世界中,便怡然自得……
入口處以大樹的抽象造型為進入圖書館的第一意象,全館主視覺以綠色傳遞SDGs的共同目標,讓視覺語言培養學生美感印象。透過打開走廊牆面與降低窗台高度,一眼透視圖書館,經由玻璃的穿透與樂學樓教學區相呼應。規劃十個主題空間,學生在舒適優雅情境空間中閱讀,於抽象造型藝術的趣味中傳遞知識傳遞能量。
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,迫使全球掀起一波停課潮,學生停課改採居家線上學習,各科老師也不得不啟動線上教學,師生透過網路及視訊鏡頭在線上相逢,大幅度的教學型態轉變,師生心理狀態及教學設備都需重新調整適應。
今年「我是小主播」的主題是「線上學習」,在三級警戒後開始停課,這個主題亦更貼近大家的日常,因為停課的關係也只能和學生在線上互動,進行專題報導的製作也較為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