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北市兒童深耕閱讀網站閱讀專欄-「我是小主播比賽」指導教師心得
「尊重」原本就是為了「保護」彼此生活空間而誕生的默契,雖然生活中有許多需要互相尊重的案例,但如何從媒體識讀的角度,帶領小主播們探討這一議題,還是需要從廣泛的新聞閱讀開始。
在眾多新聞中,我們選擇了一度引發話題的「行人帝王條款畫作爭議」。這幅畫作從被網紅批評,到引發論戰,都需要不同的媒體識讀能力來辨析,如果只是純粹看過新聞影片,反而無法好好思考路權爭議的核心重點。
畫作是否醜化行人,這點其實是能好好理性討論的,畢竟在法規設立的同時,也有駕駛人覺得自己的路權被矮化,加上部分路人濫用路權,占用斑馬線的路面空間,更容易加深駕駛人的相對剝奪感,形塑了雙方對立的氣氛。若能藉此新聞釐清行人與駕駛人彼此的權責,則可達到交通安全教育背後想傳達的「互相尊重,保護彼此」的概念。
然而,網紅要求要撤銷學生的獎項,這反而讓話題偏向討論言論自由的範疇。網紅是否算輿論中較有權勢者?畫作的評比是看主題還是美術表現?這些更易懂且上位的概念,容易導致路權問題失焦,而後續的媒體報導,逐漸導向關心得獎中學生的身心狀況,建立「網紅=脅迫者、中學生=受害者」的社會形象,這反而使得行人與駕駛人的對立更加激化。
因此,在製作新聞專題時,小學生的視角便是我們探討的重點。究竟孩子在看過媒體報導後,能否建立自己獨立思考的觀點呢?
首先,我們先進行街訪調查,請受訪師生看過新聞片段,以及行人帝王條款的說明影片,在請他們針對爭議問題發言:支持網紅或中學生?支持的理由為何?認同行人帝王條款嗎?覺得駕駛人的擔憂合理嗎?會希望調整帝王條款的內容嗎?等等。一步步確認受訪者支持的理由,以了解大家對此議題真正的想法。
在小主播統計受訪結果後,發現校內輿論風向大多支持中學生,但支持的理由並不是支持修改帝王條款,或是聲援駕駛人的路權,而是單純支持中學生的言論自由,間接證實了媒體的報導風向影響了人們對議題的判斷;進一步探討受訪者對行人帝王條款看法時,才能真正看出各自對路權的看法。
大多數的受訪者能認同行人帝王條款的立法精神,但對於行人的路權是否侵害到駕駛人的路權,還需專家來回答。因而,小主播們找到生活中最了解交通安全概念的2位專家──交安宣導志工與交通安全警察。透過與2位專家的深度訪談,一來能釐清行人的路權並非在駕駛人之上,行人濫用帝王條款也是有罰則的;二來能更清楚交通法規的立法精神,在於保護所有用路人,並希望大家能彼此尊重,才能保護自己的用路安全。
雖然過馬路只是你我生活中的小事,但從小事出發,秉持著尊重,就能打造出讓大家安心的生活空間。而在閱讀新聞時,也需要訓練自我的媒體識讀能力,以免被模糊焦點,影響判斷。
訪問負責明德國小轄區的交通警察 游雅婷警員。
訪問中年級學生對新聞與行人帝王條款的看法。
(作者為教師兼設備組長 指導學生參賽臺北市113年度我是小主播比賽榮獲特優)